当然,如果脉脉组织方式仅限于此,那他与古老的职业论坛、贴吧模式并无太多亮眼之处。脉脉最大的优势,以及体现脉脉半开放性特点最明显的地方,是人的组织方式。
脉脉依靠手机号来判断双方的好友熟识程度,互相拥有手机号是为熟识好友,单向通讯录好友是为相识好友,仅在脉脉加了好友是为初识好友,而对于那些朋友的朋友,在脉脉则会被视为一度、二度、三度人脉。
举个例子,如果你在脉脉有100个熟识好友,200个相识好友,300个初识好友的话,那么你潜在可以挖掘的人脉,数量大约会超过两万个。
如果你想挖掘更多的人脉,唯一的方法就是加更多的人,加的人越多,人脉就越广。
脉脉从0到100万用户,用了18个月时间;从100万到1000万用户,用了不到一年;直至如今数千万用户,数量级之间的增速越来越快。3真假难辨,匿名功能被关停,
“李大嘴”还敢大嘴吗?
跟所有匿名的功能一样,发展到18年,脉脉的匿名区早就已经突破了职场压力宣泄的职能,大量谣言、负面言论、八卦、高级黑、隐私从这里产生。
当脉脉像知乎那样支持用户在社区发帖讨论,但是又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、审核机制和编辑人员对内容进行审核、筛查和管理的时候,就会出现许多问题。
脉脉内部员工称:“知乎经过长久的发展,有AI机器人审核内容,还有庞大的编辑团队,此外也形成了成熟的社区自治规范。但脉脉的编辑团队发展跟不上社区的发展,很多事情处理不过来。”
逼得大企业纷纷跑到脉脉上集体辟谣。
比如,有人爆料的 “国内龙头企业阿里,让员工在刚装修完,气味浓重的办公室工作”,用词非常激烈,后来证实是其他楼层装修的味道,跟阿里并无关系。
事态发展到澄清不成的阶段,ofo起诉脉脉恶意诽谤,并索赔100万。
即使你没有注册过,他人也可以为你建立“职场形象”,填写你的电话号码和就职信息,导致你的隐私莫名被泄漏。
而脉脉这个流氓软件则会不停给你发骚扰短信,以你的隐私为人质要挟你注册。
2017年8月 “脉脉职场”被曝,没用户协议却强要通讯录,曾窃取隐私;
脉脉限期关闭匿名发布信息功能,全面整改。
如今,脉脉的匿名区已经悄悄被职言板块所取代,但似乎依旧换汤不换药,写到最后,刀哥点开了手机里的脉脉,一条消息带着强烈的八卦气息跳了出来:
你吐槽的有多猛,脉脉就有多高兴。本账号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“各有态度”签约账号
刀哥重磅推荐点击图片直接阅读